当前位置:首页 > 逸闻趣事

他13岁当县委书记,是最年轻的开国上将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6日     浏览次数:3380次

     他被人们称为“娃娃司令”,他是最年轻的开国上将,他不仅是一位勇猛的战将,也是一位创作能力极强的儒将。

     周总理、毛主席曾高度称赞他,著名的将军韩先楚对他更是大加赞赏、不吝赞词。

     他就是萧华上将,他写下的《长征组歌》周总理前前后后观看十余次。这首歌家喻户晓,传唱至今!

     “红旗飘,军号响。战马吼,歌声亮;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

     一首《长征组歌》被誉为我国合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已入选为21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之一。

     一首长歌系心中,筑梦唱响新长征!这首不朽篇章自1965年8月首演以来,激励鼓舞了几代人!

     一、年少入党,一心向红,深得毛主席称赞

     肖华,也叫做萧华,肖以尊,1916年出生在江西省赣州,年幼时家境贫寒,父母既是村子里的泥瓦匠也是中国早期的共产党员,他的家更是作为当时中共地下党的一个交通站。

     可惜,肖华的父母在他很年幼的时候就为革命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所以肖华很早就成了孤儿。但是因为年少时父母的熏陶,一颗红色的种子深深地扎进了肖华的心里。

     1927年,肖华秘密地加入了青年干社这一当时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第二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参加了兴国暴动,当时他才十二岁。随后他被送到了革命干部培训班学习,在当时的那一批人,他的年纪是最小的。

     1929年,毛泽东率领红四军来到兴国。这是肖华第一次见到他,便对毛泽东产生了崇敬之情。

     毛泽东也同样欣赏这个年纪尚小但是已经才华斐然的肖华。兴国建立共青团县委之后,肖华在其中担任组织委员。同年十二月,肖华成为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

     他带领共青团在各个乡镇积极宣传共产主义,在每个乡都成立了团支部,甚至还组建了少年先锋队。他的能力受到了当时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赞扬。

     二、智斗沈鸿烈,被称为“娃娃司令”
     抗日战争开始时,萧华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名震中外的平型关战斗。到了1938年时年22岁的萧华被任命为八路军东进抗日推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率部挺进冀鲁边。

     当时的冀鲁边区夹在国民党政权当中,河北一边是鹿钟麟部,山东一边是沈鸿烈部。萧华为了在边区站稳脚跟采取了“和沈打鹿”的策略。

     为此,1938年12月初,萧华决定亲赴惠民县城与前往该地视察的山东省主席沈鸿烈谈判,沈鸿烈听说萧华不过22岁,不屑一顾,“娃娃司令也来和我谈判?”

     据《开国上将萧华》中所说,为了镇住萧华,沈鸿烈在萧华的必经之路上设下层层岗哨,萧华进城后,沈鸿烈将他安置在旅馆,避而不见,企图逼走萧华。受到如此冷落,大家劝萧华不如早点回去,但萧华压住怒火,对大家说:“我们既然来了,就要一睹沈大主席的尊容,我们暂且等等,看他沈鸿烈能把我们晾多久。”

     随后,萧华起草了一份《告惠民各界的慰问信》,让随行人员油印出来即到街头散发。萧华接着进医院慰问伤兵到学校讲演,一时间,惠民各界纷纷传颂八路军“娃娃司令”如何深明大义,指责沈鸿烈置民族利益于不顾,对抗日无动于衷。

     沈鸿烈被迫慌忙安排会见,谈判中,萧华一会儿慷慨激昂,一会儿义正词严,一会儿笑声朗朗,在场者无不为之折服,经过三个小时的唇枪舌剑,沈鸿烈被迫同意了抗日协议,沈鸿烈对萧华连称佩服,并亲自恭送他出城。

     三、东北解放战场屡败杜聿明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二个月,萧华率4个师经海路抢占辽东半岛,任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1946年四五月,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指挥5个师向驻守本溪的萧华部队进攻。萧华放弃本溪,收拢兵力,在鞍山回马一枪歼敌一八四师主力迫使其师长潘朔手下2700余人起义,毛主席致电萧华称赞“鞍山战斗打得好!”

     同年10月,杜聿明集中8个师,再次同萧华较量,萧华选择杜聿明起家的老本号称“千里驹”的整编二十五师开刀,主动放弃安东城,诱敌孤军冒进,设伏新开岭,将敌二十五师一举全歼,俘虏敌师长以下5800余人,首创东北民主联军一次歼敌一个整师的先例。

     四、不顾病情身心投入创作,写下传世佳作《长征组歌》
     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各部队正准备庆祝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纪念活动,一些文艺单位多次向亲历长征的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萧华约稿。

     萧华想到:自己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参加者、幸存者,有责任、有义务写一部真实地记述长征的作品。

     从1964年9月开始,他不顾病情,全身心地投入了创作。后来他追述过当时的情形:“我写长征组诗,不知道自己掉了多少眼泪。有些段落,如《告别》、《进遵义》、《过雪山草地》、《报喜》等,就是一面流泪一面写的。”

     为创作长征组诗,萧华熬过了许多个不眠之夜,转安酶升高了4次,体重减轻了好几斤,真正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地步。

     他认真研读毛泽东著作、诗词,以及老同志的长征回忆录,从长征历史中选取了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大会师等12个典型场景,采用中国古典诗词风格,每段诗歌4个三字句、8个七字句,共12行68字,一诗一韵 。

     经过反复修改,1964年11月,十二首诗定稿,以毛泽东《长征》一诗的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为题。1965年3月,萧华的这部组诗交由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4位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诃、遇秋谱曲。

     在谱曲过程中,萧华抱病连续用10个上午的时间给4位作曲家详细讲述长征的历程。作曲家生茂回忆说:正患病的萧华将军讲长征,“时而眉飞色舞,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潸然泪下。将军讲到’四渡赤水’时,惟妙惟肖地勾勒出’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壮观场面。将军对长征的细致描绘,为我们完成谱曲任务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1965年4月,战友歌舞团的晨耕、生茂、唐诃、遇秋4位作曲家,选择其中10首诗谱成了一部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8月1日,《长征组歌》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礼堂正式公演,立即轰动全国。经历过长征的人,才能从心底里流淌出这样经典的作品,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 。

     周恩来总理曾先后10多次观看,审听和指导《长征组歌》的创作和排练,他曾这样评价萧华和他的组诗:“只有经过了长征的人,才会写出《长征组歌》;只有有激情的人才,会写出《长征组歌》。你为党和人民做了件好事,为子孙后代做了件好事,我感谢你。”

     五、病床上听《长征组歌》,缓解病痛
     1985年5月,69岁的萧华经检查诊断为胃癌并伴有全身转移,病重期间,护理员经常播放《长征组歌》给他听以缓解病痛。有一次护理员问他,“《长征组歌》那么长,您最喜欢哪一句?”

     萧华脱口而出:“革命理想高于天。”

     在萧华结束戎马之后的生涯里,虽然有委屈,憋闷,但是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在重见天日之后,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依旧在探索现代军队建设的一线,努力工作。

     直至1985年,肖华病逝于北京,享年七十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不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开放时期,萧华“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始终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绽放光彩。

     斯人已去,精神长存,萧华和他的《长征组歌》永远铭记在亿万人民的心中,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向前,进行新的长征!

 

                                                                             来源:六盘山上高峰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