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绿色资讯

启航,中国经济第四极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04日     浏览次数:919次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一年间
 
   迎着新年的第一抹晨曦,1月1日,成都青白江,又一趟中欧班列拉响汽笛,豪迈启程。

   在过去10多年中,中欧班列频繁往来于中欧之间,但这趟注定载入历史:这是国铁集团首次批准成渝两地统一中欧班列(成渝)号品牌。

   携手前行,奔向世界。飞驰的中欧班列(成渝)号,浓缩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全新态势。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标志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年来,川渝两地闻令而动,高位推进,系统谋划,携手合作,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统揽,各方面工作进展顺利,不仅将成渝地区的发展带入全新阶段,也为中国经济勾勒出全新图景。

   这一全新图景,新在既立足西部腹地,又能促进东西互济、陆海联动,更能辐射欧亚大陆,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这一新发展格局,新在中国广袤的西部,历史性崛起一个与长三角、粤港澳和京津冀三大增长极遥相呼应,并能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新站位:肩负国家与时代的使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启程

   2020年12月7日上午,川渝交界处的小镇——达州市开江县任市镇见证了历史。川渝联合开工的首条省际高速公路,在这里挖下第一镐。

   同一天,四川省政府常务会议召开,研究部署川渝毗邻地区部分合作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建设。

   一边是得岷江之便,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一边是坐拥长江黄金水道之便、商贾云集的壮美山城。

   古往今来,一衣带水的成渝地区,一直是全国重要的战略大后方。在过去十年中,就先后有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和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等重大战略规划先后在这里落地。

   重大战略的反复“圈点”,不断凸显成渝地区的战略地位。2020年1月3日,两地协同发展再迎新战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两次会议,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到构建新发展格局,变化的是表述,不变的是国家使命。

   担当国家使命,四川提高政治站位。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后,省委第一时间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专题传达学习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精神,研究我省贯彻落实意见。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既是四川担当国家使命的政治任务,也是我省在历史交汇期迎来的重大战略机遇。全省上下要抢抓机遇、乘势而进,只争朝夕、主动作为,积极融入和坚定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切实担当党中央赋予四川的重大使命。

   此后,省委书记彭清华或以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财经委员会会议、专题会议、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扩大)会议,或举办省级领导干部和市厅级主要负责同志读书班等形式,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

   一年间,省委先后两次全委会,都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部署,规格之高,频率之密,前所未有。

   担当国家使命,四川高规格的组织保障。

   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应时而生。省委书记任组长,省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副组长。

   同时,两地还建立由两省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联席会议机制,以及由常务副省市长牵头的协调会议机制,组建联合办公室并下设7个专项工作组,构建起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上下贯通的三级运作机制。

   2020年3月17日,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同年12月14日,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召开。

   一年内,两省市党政领导两次云上“会面”。如此高规格的频繁交流,凸显川渝两地的一致共识和坚定决心。

   2020年,川渝各部门、各市州区县、各领域,也开展了一系列交流、互动、签约活动。据统计,一年来,两地已签署236个合作协议,平均1.5天就“握手”一次。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层级之宽、范围之广、密度之高、气氛之热,同样前所未有。

   担当国家使命,四川前所未有的主动作为。

   在新冠肺炎疫情袭击下,有人在怀疑,疫情会不会阻碍或延缓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步伐?

   四川以行动作答。2020年2月3日,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四川作出果断决策:在全国经济大省中,率先开始复工复产。当月,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手棋”,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2020年7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印发两批共31个川渝两地共同实施的重大项目。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各项措施落地落实,忙而不乱,快而有序,这是贯穿四川全年的节奏。

   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0.6%,在全国经济大省中率先实现转正。除GDP增速比全国高2.2个百分点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投资增速等一系列主要经济指标也呈现持续回升态势,好于全国,居全国主要经济大省前列。前三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进一步回升至2.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与此相对,重庆也表现出和四川基本一样的态势。

   一个率先,一个高于,清晰地标注出“带动”二字的内涵。

   新态势:各地区、各领域、各层级,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把国家战略转化为推动两地发展的实际行动

   62分钟——这是成渝之间新的时空距离。2020年12月24日10时22分,经过1小时2分的风驰电掣,从成都东站开出的G8607次列车稳稳驶进重庆北站。

   这样的运行时间,在成渝历史上是首次。遥想20多年前,川渝分治之时,尽管已有高速公路相连,但两地之间的通行时间还高达4个小时左右。若回到没有高速的时代,两地之间需10多个小时车程。

   从10多个小时到1小时,速度更快,时间更短,让两地变得更近、更亲。

   抢抓机遇,川渝两地同心合力,各地区、各领域、各层级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建好“经济圈”,唱好“双城记”,把国家战略转化为推动两地发展的实际行动,热火朝天,紧锣密鼓,这是贯穿四川全年的态势。

   省市推动。2020年12月7日,四川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川渝高竹新区总体方案》。至此,两省市政府共同完成了川渝高竹新区规划建设的顶层设计,共建“两区一城”、广安市与渝北区“进城入圈”再提速。

   地方谋动。“春江水暖鸭先知。”抢抓机遇,一年来,川渝两地地缘紧密的市区(县),频频“联姻”。

   广安与重庆7区(县)签约,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2020年4月,邻水县在重庆举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8个项目落户川渝合作高滩园区。

   达州把着力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推动川东北和渝东北经济社会全方位合作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大竹县设立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区,承接重庆电子信息产业转移。

   遂宁与潼南签订一体化发展“1+N”合作协议,探索建立共同招商机制、园区合作机制、联合宣传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

   资阳雁江区谋划设立成渝·紫微商贸物流产业功能区,创建“一带一路”国际贸易平台,建设西部新经济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和绿色健康川菜基地,打造服务成渝、面向西南、辐射全国的现代服务业集群。

   泸州和重庆江津区签约,加强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江津综合保税区协同开放合作力度,共建泸州合江-江津产业园区。

   ……

   抢抓机遇,各行业各领域“鼓点”甚密。

   修好协同路。2020年12月24日,成渝高铁提质改造后正式运营的同一天,成都至达州至万州高速铁路正式开工。成达万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之一,也是我省东向出川的重要快速便捷大通道,设计时速350公里。

   2020年以来,川渝两省市共同签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等“1+6”合作框架协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交通强国试点任务近日获批。

   念好招商经。2020年12月8日,川东北、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2020川渝国企万州行”项目推介会暨签约活动走进重庆万州,40余家央企、川渝地方国企与万达开三地签署项目43个,协议投资1153亿元。

   走好产业路。川渝共建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走廊,联袂打造“智游天府”“惠游重庆”网络服务平台,组织重庆14个区县、四川12个市州参加“2020中国农民丰收节·川渝特色农产品交易会”,接待消费人群11.3万人次,成交近2亿元。

   奏响创新曲。共同提出《2020年川渝两地科技部门协同创新工作清单》,实施2020年度川渝联合实施重点研发项目,发布“成渝双城经济圈科创母基金”,基金总规模50亿元。

   打好生态牌。签订水、大气、固废等10个方面合作协议,启动川渝联合执法行动,落实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制度,开展联防联治,促进川渝生态共建环境共保。

   算好民生账。针对市民在川渝两地间办事“往返跑”难题,两地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若干重大改革举措》,开通两地事项“跨省通办”和川渝两地跨省市户口迁移“一站式”办理试点工作。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川渝在全国率先上线运行信息共享平台,初步实现川渝两地住房公积金缴存、提取、贷款等信息共享。设立川渝公积金一体化绿色通道,职工办理异地贷款由“两地跑”变为“一地办”。

   变国家战略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纲举目张,一大批新项目加速孕育。

   四川2020年700个重点项目中,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相关的项目有650多个,总投资近3.7万亿元。

   共同推动开工建设27个标志性引领性项目,完成投资354亿元;两地首批遴选101名干部互派到重要部门和岗位挂职;干部专题培训超6000人;科技专家信息资源共享超3万人……

   强大内生动力,激荡强大外部吸引力。看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释放的无限潜力、机遇。2020年11月举办的“2020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活动上,四川与国内外投资者签约项目879个,签约项目总额近9000亿元。不少项目,看中的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带给四川的巨大历史机遇。

   新谋划:面对未来,发展要有新目标、支撑要有新作为、人民要有新感受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周岁”之际,也是新一个五年规划启航之时。

   进入新时期,四川将如何推动“第四极”走向新阶段?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做出全新谋划。

   ——发展要有新目标。

   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锚定到二〇三五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就是: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发展活力充分迸发;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民生福祉明显提升;治理效能显著增强。

   如何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定位之一是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前不久,省科技厅透露了实现这一新目标的“时间表”:力争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35年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到2050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这一新目标的“路线图”:为促进创新资源集聚,加快建设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在空间布局上,四川将以成德眉资同城化为“极核”,一体化构建成渝科创“大走廊”,协同化打造成德绵乐广高新技术产业带、沿长江上游绿色创新发展带、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发展创新带;在领域布局上,将坚持与重庆求同存异,把“同”做成优势,把“异”做成特色,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形成川渝一体化发展态势。

   ——支撑要有新作为。

   2020年12月,绵阳科技城新区获批设立。这是我省获批成立的第4个省级新区。此前3个省级新区分别是宜宾三江新区、成都东部新区、南充临江新区。

   除成都东部新区外,其他3个新区分别位于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和环成都经济圈。这样的分布与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关于深化拓展“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完全吻合。

   吻合背后,折射的是省委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和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相统筹的原则。统筹的要义之一,就是要统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四川“一干多支”发展战略。

   如何统筹?省委已明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着眼全局的战略引领,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是重要支撑。

   如何支撑?我省从三个方面给予“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拓展:在做强“主干”方面,明确“主干”由成都拓展为成都都市圈;在经济副中心建设上,明确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和川东北经济区分别形成全省经济副中心;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构建“一轴两翼三带”区域经济布局。

   做强支撑,离不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的做大做强。四川已明确,未来五年,将加快建设川藏、成渝中线、成达万、渝昆(四川段)、渝西(四川段)等重大铁路项目;开辟成都经达州至万州港东向铁水联运新通道;推动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等;协同共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人民要有新感受。

   就在成渝高铁提质改造后正式运营的当天,全国首张高铁月票在川渝两地推出。这意味着,两地人民今后往返将更加方便,随到随走。

   “在四川接活,能在重庆的电子税务局开票,不用多跑路。”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带给老会计袁春来的实惠。

   国家战略不只是宏大的叙事,更是百姓可感可知的细节。

   前不久,川渝两地合作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方案》开始征求意见。方案提出,2021年底前,以川渝两地为重点,推动实施交通通信、户口迁移、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便捷生活行动,同步建立便捷生活事项清单化管理制度和更新机制,有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需求。

   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基本建立川渝标准统一、相互衔接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使优质资源总量不断增加、效能不断提升,便民事项不断拓展,供需对接更加精准,人民群众获得的服务更加高效便捷。

   此外,川渝两地间还初步建立了跨区域转移接续和互认互贷机制,开通两地事项“跨省通办”和川渝两地跨省市户口迁移“一站式”办理试点工作等。

   只有人民群众的参与支持与获得,国家战略才有枝繁叶茂的土壤,才能永葆生机。

   建好“经济圈”,唱好“双城记”,其势正成、未来可期!

 

                                           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