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关于加强成德眉资协作配套、错位布局政策支持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2年02月16日     浏览次数:434次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强调,到2025年成渝地区优势产业区域内分工更加合理、协作效率大幅提升,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全面增强成都都市圈现代产业协作引领功能,配套出台产业协作等支持措施。《关于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推动现代产业协作共兴,构建都市圈“研发 转化”“总部 基地”“终端产品 协作配套”等产业互动新格局。成德眉资四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元,占四川省比重接近50%,区域综合经济实力较为强劲。目前,成德眉资产业协作面临各自为政、布局散乱、信息不畅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成德眉资同城化高质量发展。

   一、存在问题

   (一)“同质化”现象严重。四市基于资源禀赋、发展水平等比较优势建立起的产业体系普遍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产业结构与布局高度相似,产业“同质化”大于“差异化”。如成都提出构建“5 5 1”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与德阳“5 5 1”产业中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通用航空、轨道交通、新材料、数字经济重合,与眉山“3135”产业中电子信息、农产品及食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机械及高端装备制造、医药重合,与资阳“2 3 1”产业中轨道交通及高端装备制造、口腔及医药健康、食品饮料、数字经济重合,甚至在一些产业细分领域都高度重合。

   (二)协作配套能力不强。从经济合作紧密度看,成德、成眉、成资同城化指数分别为1.9、1.7、1.5,而广州佛山、南京镇江扬州同城化指数分别为6.9、4.2,与同城化成熟的地区对比,我们还有较大差距。尤其在产业发展上,协作配套率较低,目前四市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零部件加工配套、整机组装等低价值环节,以及农产品初加工、原材料销售和少许的展会展销、特色产品销售等环节,尚未形成“成链成群”抱团发展的格局。

   (三)产业政策缺乏整合。成都作为副省级城市,相比德眉资三市具有更大的经济体量、财政实力,制定政策更加开放灵活。良好的政策优势,加剧了成都的虹吸效应(2020年,德眉资三市GDP仅占成都26.2%),增强了对流动人才、科研机构、总部经济等的吸引力,而德眉资三市很难给予相同的政策红利,导致城市间产业政策落差较大。相比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协同发展较好的区域,缺乏突破性的政策支持、激励约束、配套支撑,特别是缺乏有效推动资源互补、分工协作、市场一体化、互利共赢的一揽子政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协作成效。

   二、对策建议

   推进成德眉资产业协作配套、错位布局的重点在于打破区域产业发展的制度、市场壁垒,推进资源高效流动、要素集成共享、产业集聚成势。为此,作如下建议:

   (一)优化产业分工设计。建议打破原有按照行政区划布局产业的发展逻辑,坚持“一盘棋”统筹分工,持续深化完善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各市高层领导互动协商,协调推进出台都市圈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指导目录等,联合链主企业共同绘制都市圈产业图谱。鼓励成都加大优势品牌对外输出力度,将一般制造业、传统批发市场、仓储物流市场等产业有序疏解到德眉资三市。实质运行汽车、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生态圈建设联盟,结合四市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等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推动补链延链强链,形成“集团作战”,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二)创新产业协同模式。建议充分发挥成都科技创新优势和德阳、眉山、资阳生产制造优势,深入推行“研发在成都、制造在德眉资”的产业协作模式。加快推动德眉资与成都建立精准承接产业转移长效机制,率先在成德临港经济、成眉高新技术、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和交界地带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的产业融合发展集群。推动四市联合组建和培育区域性贸易集团,以及跨市、跨行业企业集团等市场主体,在都市圈跨区域布局产能和拓展市场。积极推进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探索“指标分算、税收分成”新模式,共建“飞地”园区。探索建立成德眉资四市招商引资利益共享和补偿协调机制,联合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三)联合制定支持政策。建议由成都市牵头,德眉资三市参与,联合提请省委、省政府出台支持成德眉资产业协作配套、错位布局的政策举措。探索建立同城化产业发展基金,成立同城化股权投资银行、同城化融资担保公司等,为企业提供融资贷款、风险评估等服务,打通产业协作投融资瓶颈。探索建立跨市域重大项目土地要素资源协调机制,综合协调跨市土地资源占补动态平衡,打通产业协作土地瓶颈。共建跨区域产业服务共享平台,在投资贸易便利化、企业融资合作、资源信息共享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打通产业协作服务瓶颈。联合制定都市圈人才招引政策,推动人才资源同城化自由流动。

                                             来源:资阳发改委网